兴利之策(上)(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br /> 执行更强的国营经济政策势必需要更庞大的官僚体系,庞大的官僚体系又会产生更大的贪污和损耗,就需要更多的民脂民膏来填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史记》中有记载:
“诸官益杂置多,徒奴婢众,而下河漕度四百万石,及官自籴乃足。”
这句话是说:各种官署机构日益混乱增多,那些没收来做各种事情的罪徒奴婢也很多,而每年经由黄河水运来的粮食增加到四百万石,还需要各官署自己去采购粮食才能满足需要。
国营经济政策的弊端可见一斑。
那么,不实行国有经济政策可以吗?
似乎也不可以。
说得不好听一点,实行国有经济政策是死缓,但不实行国有经济政策就是死刑立刻执行了。
大汉朝要没钱啦!】
元朔元年,此时经过文景二帝休整后的国库尚且有余,还没到需要实行兴利政策贴补国库的程度。
但是,大汉最中央的君臣早已发现,为了维持对外作战和帝王的生活,国库连年入不敷出。
他们也曾多次讨论过解决国库问题的措施,最终得到的结果,正是天幕上所说的那些。甚至有些措施尚且是一个模糊的想法,并没有落上纸面。
这些政策不可行吗?
按照天幕的说法,这样的措施是一种“死缓”,死缓死缓,顾名思义,等一段时间后再死。这些聪明人都知道这个词的含义。
他们一时间竟有些灰心丧气了。天幕将他们苦思冥想出来的得意手段弃如敝屣,更可悲的是,那些不足之处还都是事实!
有一位老臣实在是不忿得厉害,竟失去了一直以来对天幕的敬畏,猛地抬起头来,大声怒骂:“盐铁专营自管子滥觞,唯官山海为可耳……唯官山海为可耳1!百倍归于上,人无以避此者2……尔懂什么是数3么!”
他旁边的人骇然,急忙连滚带爬地离开他身边:“疯了!疯了!那是天人说的,还能有错吗!”
老臣伏地嚎啕:“那就告诉我们什么是对啊……什么才是对啊!”
他苍老凄厉的哭声萦绕在广阔的未央宫前广场上,仿佛鸮鸟一般。
“什么才是对的啊……”
【事实上,国有经济政策里最重要的盐铁官营是一项极其优越的制度,自管仲“官山海”政策以降,历代统治者或用或否,断断续续数千年依旧没有完全脱离这项制度,盐铁专卖给每个用策的政权都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在后世,铁的大量开采和武器的多样化使得其不再被作为主要的专卖货物,但是盐,一直是历代封建政府牢牢掌握的最重要的专卖商品,专卖盐的收入也成为历代政权的重要财源。
政策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对政策的补充和执行政策的人。
那么,当时的统治者该怎么做呢?
要讨论这点,我们要先理清当时的民众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首先,官府生产的食盐苦涩而价高,劳动人民只能不食或少食;生产的铁器质量低劣,民众几乎不能使用。但是这样低劣的产品依旧被强买强卖。
其次,税项繁杂、税目繁多,在层层盘剥之下,底层群众交税之后几乎无法正常生活。
最后,不可忽视的人性问题。
盐铁官营是由盐铁使、盐政之类官员控制的。在当时缺乏监督、又没有权力制衡的情况下,官员们的野心越来越大,出现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贪污与腐败。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并非当朝当事人,无法理直气壮地说出指导教育的话,但是有一个故事或许可以带来一些启示:
在大汉的风采褪去的千年以后,一个异域的国家,统治者同样遇到了需要采用国营经济政策才能度过的难关。为了防止国营经济政策导致的社会动荡,这位统治者采用了“损有余”、“补不足”的政策。
“补不足”是为受到影响的平民提供的大规模就业,适当弥补他们的生产因此受到的损失。
而“损有余”呢,则是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税。比如说,对每年能挣30金的人,就收他三十税一;对每年能挣300金的人,就收他十税一。
同时,为了避免政策实行过程中的腐败,他给出了三个措施:
首先,对给平民补偿的发放权限进行严格的界定,尽量从中央政府直接划拨。增加中央政府话语权,减少地方官员自由裁量的权力;
其次,通过建立规则和程序,对补偿金和补偿物的使用权严格限制,落实到每个家庭甚至每个人;
最后,建立专门用于投诉腐败的渠道,便于及时发现和受理救济平民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腐败事件。
也许,这个事例能对当下经济政策的改良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