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之路(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万海潮的这双脚套是用牛仔裙改的,这牛仔裙又厚又硬,不知道是万妈娘家的哪一位亲戚给的。万妈妈没说,万海潮也很有眼色地不问。不过万海潮有过猜测,应该是和她大姨有关,而且这裙子应该不是她妈妈自愿收的,因为拿回来以后就被她妈妈塞进存放破旧衣服的那个箱子里了。直到她的上一双脚套破了,找材料准备再做一双的时候,这条牛仔裙才被翻了出来。
当时万妈一边缝脚套一边说:“这布料又硬又厚,哪里是做裙子的料子,不过做脚套最是合适了。还不错,总算还有点用处,不算浪费东西。”
如果真的是大姨那边给的,要是让她们知道,本来肉疼割爱才给出去的东西,本意不用猜也知道是想炫耀,却给万妈妈拿来做了天天踩进淤泥里的脚套,不知道会不会气晕过去。
不过这布料是真的够厚实,这双脚套万海潮都用了一年多了,还没有一点要坏的迹象。
找齐东西,万海潮提着篮子准备出门。她一出来就看见两位弟弟正每人拿着一把竹耙,在院子里的晒场上奋力地耙开那些谷堆。
这几个谷堆有前几天收割的,也有昨天收割的,不同时间的分开晒。
前几天都没有下雨,所以谷子收拢后就没装袋,直接拢成一堆,拿塑料布往上面一盖,再拿几个石头压住就妥当。
第二天摊晒的时候把塑料布拿开,耙开谷子就行,这样既省时又省力。
这时候村子里的大部分人家都没有在自己家门口建晒场,除了地方不够的问题,还有建晒场的人工和用料不好找,九十年代之前的水泥还没有普及到这边的农村。
所以大部分人家都在村东头上面的那个山坡上晒谷子,那里有一个大晒场。这个大晒场还是生产队存在的年代打造的,分田到户之后,这个公共的大晒场也被分割成许多的小块,每户人家得一块。
九十年代水泥普及到农村好,准备建房子的人就放弃了大瓦房,全部跟潮流建平顶房。平房虽然热了一点,但楼顶可以当晒场。也开始有不少人家在自家门口铺上水泥地当晒场,渐渐地,到公共晒谷场上晒稻谷的人家就日益少了。
万海潮家的稻谷曾经也是在那个大赛场上面晒的,她小的时候就去守过晒场。对小孩子来说,这也是一个挺好玩的体验——如果时间不长的话。
因为全村大部分的谷子都在上面晒,被这一大片金黄色的稻谷吸引来鸟雀也是一堆堆一群群的。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派人看晒场,自家实在没人的也会托相邻的人帮忙。
这样做,一是为了预防下雨时来不及收淋湿稻谷,特别是夏收的时候,六月天,孩子脸,雨说来就来。二是驱赶来偷吃的鸟雀,偶尔也有一些幸运的不受猪圈束缚的带崽母猪或者鸡鸭跑到上面来吃霸王餐。
守晒场的人,要么是还不能下田的小孩,要么是年迈的老人。
这项工作不累,整个公共晒场旁边都有树木,所属晒场相邻的几个人一起躲在树荫下也晒不到,可以聊天,可以玩耍,但不能忘形,一旦沉迷过了头,除了会给鸟雀动物们有机可乘,还有可能不能及时看到天上悄悄飘过来的乌云。
一场大雨下来,稻谷被淋了,贪玩的小孩儿有可能是要吃竹笋炒肉的。
现在回想起来,万海潮对守晒场的经历还有点怀念。
活不累,除了翻晒稻谷的时候有那么几分钟会被太阳晒到,其他时间都可以躲在树荫下玩,还可以时不时地吹吹小风。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不回家吃的,坐等着家里人送饭过来,相识了几个小伙伴就可以交换菜来品尝。
就算是大家啃的都是萝卜干,也可以比较谁家的更脆甜爽口。
各家主妇做饭手艺的水平有一部分就是这样子传出来的。
大家都是一样的萝卜,用的都是一样的盐沙腌的,为什么别人做的就是比你做的好吃呢?萝卜干都腌不好,其他的就可以凭此猜之,反之亦然。
不过两位弟弟没有机会体验姐姐的经历了。
他们家在村尾,离公共晒场是最远的,而且当初分晒场的时候他们家人口少,分到的地方不大,粮食的产量提升之后,其实每家都是不太够用的,等到他们可以守晒场的年纪,他们的父母决定就在自家的门前建一个晒场。
那时候没有水泥,父母就在离家不远的小山坳里挖了很多黄泥回来,再加上一点石灰拌匀,然后一锤一锤地夯实夯平,并且在外围围上用竹子做的围栏,一个漂亮的院内晒场就做好了。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