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第一百三十六课(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p; “在后来,滁州起色,辛弃疾回到中央,被封了正七品官员。又后来,他被调去江西剿灭镇压作乱的茶匪辛弃疾终于有机会重新拿起武器穿起铠甲,但却不是对着最杀的金人。辛弃疾带着人前往,中途写下‘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②’的名句。后,这些让朝廷头疼至极多次折戟的茶匪,被辛弃疾用个月就彻底剿灭。”

    “可剿匪归来,辛弃疾又被调去了文职,而且不管他官位到什地步,都始终是远离权力中枢的,他力太出色,又太过锋芒毕露,北伐的锐意从不收敛,刚正不阿,再加还是归正人,被许许多多同僚嫉恨排挤,导致他之后一直在被各调任的路,辗转各地。”

    赵匡胤抿了抿嘴,又抿了抿嘴。

    后再忍不住,挥拳砸了一下腿。

    七品!

    这一个大人,把滁州治理成那,回来就给个七品……

    而且、而且,就算你用文臣,不用武将,可辛弃疾这文政力不强吗?你就把他当纯文臣用啊!国内不至于那混乱啊?

    而且用完就丢用完就丢,跟谁学的,让不让人寒心??

    要是其他观众或者当时的宋朝官员听到他的,估计就要回一句了。

    论起过河拆桥,谁不对宋太.祖一句厉害呢……

    毕竟杯酒释兵权,您说是吧?

    不过赵匡胤懂,所以他叹气。

    好吧,辛弃疾,这跟岳飞一的。

    都是那,不管朝廷怎对待,都不会放弃为国效力的人。

    他心中装的是大义,是百姓,是国家。

    是真正可以被朝廷放心大胆辜负无数次的人。

    所以,他无论被调到哪里,都会尽心尽力地做好一切事情。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真的是……

    饶是赵匡胤,忍不住叹服了。

    他做不到,所以才更知道这有多让人敬佩。

    李晓诗道:“在湖南任职期,为了政治当地暴.乱四起、贪官污吏横行,盗匪流窜的现状,辛弃疾给赵写道:臣孤危一人久矣,荷陛下保全,事有可为,杀身不顾他用铁血手段,杀贪官、除污吏,整治,兴修水利、开办学校,开仓放粮,更是组建了让金人都忌惮不已的飞虎军,守护湖南安宁。只不过这个地方他没有待久,由于杀官建军等行为,他都又一次树立了重重敌人,调任令又来了,他被调去了另一个破败混乱的地方。”

    李晓诗唉声叹气,“赵虽欣赏他,愿意保他,但大势所趋,他无力去重用辛弃疾,在官场的血雨腥风中保住辛弃疾就已经是不容易的事情了而辛弃疾,在各调任中,虽颠沛流离,但走到哪里哪里就繁荣安定被治理得井井有条,这一点始终没有变过。所以,在我现代,有人说辛弃疾是大宋救火员。”最后一句是有点调侃意味的,只是在这情况下说出来,难免让人听得难过。

    这的一个有力的人,颠沛流离,尽心尽力,却始终得不到朝廷的承认甚至有可,无论他做再多,都注定得不到朝廷的信任。

    多可悲啊。

    “公元1181年,辛弃疾被以‘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的罪名弹劾,在压力下赵把他免官了,虽还是按照原定职位发俸禄,但对于辛弃疾而言,这足以让他心灰意冷。辛弃疾来到南方二十余年,从未忘却心中抱负,一直在为国为做事,只落了个不得不隐退的结果。他一定难过。”

    正在隐居中的辛弃疾闻言一哂,摇头苦笑。

    李晓诗,表现得再成熟,终究还是小孩子啊。

    哪有什难过不难过的呢?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这事情,又如何用简单的两个字轻描淡写地概括呢?

    他买了地,置了产,办了田,自号稼轩,每日田赏景,有一番野趣。

    只是……

    国太大,家太小。

    个中闲愁,弯弯绕绕,不过赋与青山绿水而已。

    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罢③?

    辛弃疾端酒自斟,却听李晓诗道:“如果不是这,他为什会写下那首千古名篇呢?”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这首词太磅礴,太豪迈,不是李晓诗这个年纪的少年人够读出其中韵味的,但却让辛弃疾听得怔住。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

    李晓诗字字掷地有声,仿佛一颗颗石子砸在了辛弃疾身,正中心尖:“如果他不伤心,不难过,真的做到了陶渊怡自得的隐居、或者李白的阔达放犷,又怎会写出这的句子呢?他还写男儿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