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和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自北虏使团赴京,已有一个多月。偏偏这和谈互谈之事,双方却迟迟不能谈拢。说来此事本是北虏剃头挑子一头热,大齐立国以来,与北虏交战百余年,从起初的兵出草原到如今只能缩边自保,落差不可谓不大,彼此之间更是早已仇深似海。
况且还有先帝身殒之仇横亘在前,当今天子蒙受先帝之恩才有机会登临大宝,无论是出于兄弟之情、昔日君臣之义,还是服天下之人心,都不能不为先帝《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说罢,他清清嗓子:“边关之事,我与诸位远在京中,皆是纸上谈兵。北虏内斗,大齐是否该袖手旁观,诸部之中,该与谁为友,与谁为敌,满朝上下,我以为有一个人必然最是明白??那就是薛大帅。”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称是。
“谢修撰所言甚是,边关之事当问策于薛大帅。他对虏情之熟,想必远胜京官。”
尽管大齐文武彼此相轻,开国之时武将重于文臣,如今文臣地位却重于武将,但终究不至于如前宋一般畸形。更何况薛敬不同于一般武将,说是擎天之柱亦不为过。
吴书文犹不满意,只觉得谢拾将皮球推了出去,他刁难道:“翰林官乃内相。莫非将来谢修撰有望入阁拜相,却要将国家大事推诿于武人而不能自决?”
这话说的也没毛病。涉及两国外交之大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内阁阁老们又何须向远在边关的一介武臣咨询?薛大帅地位是高于底层文官,却远不及阁臣。若是在永昌年间,还得千方百计巴结阁老呢。
谢拾默默看他一眼,眼神中透露出“我不是说的很明白了”的意思吗,薛帅觉得能打就打,不能打的话就议和:“……边关不靖,则无从发展国力。一如收回拳头乃是蓄力待发,大齐纵然暂时与北虏言和也是为出拳而蓄力。互市之事,如永昌旧例,不可;互惠共赢,可也!暂蓄一时之力,将来重拳出击,我以为未尝不可。”
众人都不禁点头,以为他说的有理。
蓄力出拳之说,简单而又形象。
吴文书还想纠缠不放,这突然听得身后传来?掌之声,有人轻赞一声:“不错!”
他吓了一跳,扭身往后一转,险些惊得栽倒在地,忙不迭起身作揖:“李中堂!”
内阁有三间小楼,东为诰敕房,西为制敕房,其中办公者皆为中书,而内阁大学士则居于中间的小楼,故而又被称为中堂。
听见动静的一众翰林官此时纷纷起身拜见中堂,李岱受了礼,便履行起职责来,察问翰林院史馆编修实录和齐会典的进度。
摸鱼的翰林官们纷纷凛然。
作为翰林院侍读学士,修史之事还轮不到李岱实时监督,今日也不过是随口问一问而已,具体的事项还是交给下面在管。
只是这随口一问却发现惊喜,谢拾虽是资历最浅,修史进度却位居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嬴天尘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定下这等名为五市、实为乞和的条约,本就令天下不耻;更别说当初永昌皇帝差点将淮阳公主推出去和亲,至今想来,都令天子耿耿于怀。
故而两条要求天子一条也不肯应,只差当场发作,让元穆等人打哪儿来回哪儿去。
反观北虏,大齐君臣提出的条件同样令他们为难:必先斩萧贼,而后才可言互市!
??在大齐君臣看来,提出这等条件已经够“忍辱负重”,够委屈先帝的了。
暂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嬴天尘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