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3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六国卑秦,天降大军》全本免费阅读.cc

    各国士子们陆陆续续进入了秦国,这次入秦的士子,竟有三四百之数,其中不乏一些小有名气的士子!

    这也让秦国的官员们十分惊讶。看来,他们秦公的那封《求贤令》,的确是起到了绝佳的效果。

    只是,不知数百名士子中,究竟有多少真才实学之辈,最终,又有多少人能留在秦国,为秦国效劳。

    卫鞅在入秦的路途中,特地将秦国的现状打探了一番。

    老旧,苦穷,氏族林立。

    井田制已明显跟不上发展的需求,田间的黔首们,却依旧在井田上劳作。

    他们每天在田间忙忙碌碌,却没有一块田地属于他们自己,进行完辛苦的劳作之后,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只能分得一份薄薄的糊口之粮。

    这使得许多黔首得过且过,没有努力种田的动力。

    而那些老氏族们,仗着祖上的荣光,却可以不事生产,整日享乐。

    即便他们什么也不做,他们依旧有爵位可以承袭,田间的产出也有他们的一份。

    卫鞅将这一情况记在心中,对于如何治理秦国,改变秦国的现状,他心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想法。

    弊政重重的秦国,就如同一辆老旧的战车,虽还在缓慢行进,却随时都有可能散架。

    想要改变秦国的现状,必须得变更法令,削弱这些老氏族们,令大权归拢于国君之手,并以或威逼或利诱的手段,充分调动黔首们的积极性,令他们努力在田间劳作,令他们上战场时不畏生死。

    对于卫鞅而言,为秦国找到一条出路不是难事,难点在于,这位重金求才的秦公,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位秦公能否如他所言,虚心接受底下士子的谏言?当变法面临重重阻碍之时,这位秦公又能否坚持到底?

    卫鞅是从魏国来的。

    魏国开国国君魏文侯执政时期,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这一次变法,使魏国国力强大了起来,也给卫鞅提供了不少经验。

    卫鞅在入秦之时,怀中就揣着李悝变法时所著的《法经》。

    随后,在魏文侯的儿子魏武侯执政时期,远在南边的楚悼王也感觉到了来自三晋之地的威胁,以及楚国内政的种种弊政。

    这时的楚国,早已不是春秋时期那个可以对着别人说打就打,被人声讨就说一句“我蛮夷也”,怼得别人哑口无言的楚国了①。

    因为分封制在楚地的盛行,楚国俨然成为了一个缩小版的周王朝,看似强盛,实则一盘散沙。

    楚王仅仅是个还有些实权的“周天子”罢了。别看楚国那么大块地,兵多将广,真要跟三晋之地对上了,楚国可不见得能够讨到便宜。

    为了重新让楚国强大起来,楚悼王不惜重金将吴起从魏国挖了过去,任用吴起为楚国令尹,展开了一次浩浩荡荡的变法行动。

    这次变法,的确让老旧的楚国重新呈现出蒸蒸日上之景。可惜,变法终究失败了。

    楚悼王生前坚持吴起的法令,却管不到身后事。他一死,主持变法的吴起便被楚国老氏族们射杀在他的灵柩前。

    他的继任者楚肃王没能抵挡住来自旧势力的反扑。最终,吴起与楚悼王所变之法尽皆被废。

    这一成功,一失败的变法案例,也给卫鞅带来了不少启发。

    卫鞅在魏国为官时,也曾反复思考过李悝与吴起的成败得失。

    而后,卫鞅得出了结论,法令固然重要,人也同样重要。

    再正确的法令,若没有能够将它维持下去的国君,照样无用。

    基于这种种考量,卫鞅并不准备一见到秦公,就向秦公说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打算先好好试探一下这位秦公,看看这位秦公究竟是不是能够与他共事之人。

    卫鞅一路来到了栎阳,这是如今秦国的国都。

    在过去长达三百年的时光中,秦国都以雍城为都,直至秦孝公之父秦献公继位后,为求“北却戎狄,东通三晋”,便将都城迁到了栎阳。

    栎阳是一座新兴的都城,不如临淄繁华,不如大梁气派,但在卫鞅眼中,这座城池却与苦穷的秦国一样,蕴含着无限的希望。

    与卫鞅不同,一些士子才来到秦国,便不由嘀咕了起来。

    这秦国也太穷了吧?就算他们能够在秦国获得高官厚禄,也没有地方可供他们消费啊。

    一时之间,有些人打起了退堂鼓。

    但不管怎么说,来都来了,他们准备先见秦国国君一面,再做打算。

    嬴渠梁在听说入秦士子多达三四百人之时,颇为惊喜。

章节目录